锂电全球遇冷的现象正在逐步显现,特别是在电动汽车领域,这一趋势尤为明显。继英国和美国之后,意大利政府也削减了对奔驰等电动车项目的投资,这进一步加剧了行业的困境。
据报道,由于欧洲电动汽车需求的放缓,Stellantis和梅赛德斯-奔驰等汽车制造商在意大利的电动汽车电池厂项目面临延期。意大利政府决定重新分配原本用于在意大利东部建设该工厂项目的2亿欧元(约合2.23亿美元)欧盟资金,转而用于其他绿色能源项目。这一决定直接影响了奔驰等汽车制造商在意大利的电动车项目进展。
此外,汽车电池公司(ACC)也受到了影响。该公司曾计划在欧洲的法国、德国和意大利建造三座千兆工厂,但由于电动汽车需求放缓,公司决定停止在意大利特尔莫利和德国凯泽斯劳滕的工厂建设,转而专注于成本更低的电池生产。其位于法国北部的工厂已经开始生产,但其他两座工厂的暂停建设无疑给公司的整体战略带来了挑战。
这一系列事件背后,是电动汽车市场需求的下滑和高昂投资导致的车企亏损加大。奔驰等汽车制造商在开发电动车过程中,面临着电池原材料、软件开发、电力成本占比过高等问题,导致电动车生产成本高于传统燃油车。在必须对股东收益负责的情况下,国际车企不得不推迟电动化时间表,以减少相关投资,继续维护“利润奶牛”燃油车的销售。
同时,欧盟和英国对“禁燃”政策的调整也为国际车企放缓电动车发展提供了喘息之机。今年早些时候,欧盟宣布2035年之后仍能继续销售使用合成燃料的新燃油车,英国也决定将禁燃的时间节点从2030年推迟到2035年。这些政策调整缓解了国际车企推进电动化转型的紧迫感。
然而,锂电全球遇冷并不仅仅是因为市场需求下滑和政策调整。锂价走低也是一大因素。据分析,锂市场正在经历需求疲软、供应过剩和库存高企的调整期。非洲手工采矿的激增导致锂供应量大幅增加,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供过于求状况。
此外,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也对锂电产业产生了深远影响。美国白宫宣布将对一系列中国进口商品上调关税,包括电动汽车、动力电池等。这一政策无疑将对中国锂电的全球化发展与进程产生深远影响。然而,中国锂电池及储能产品的成本优势明显,即便加征关税后,仍具备竞争力。
综上所述,锂电全球遇冷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面对这一困境,汽车制造商和电池生产商需要积极调整战略,降低成本,提高竞争力。同时,政府也需要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,推动电动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