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波诱导碳热冲击制备纳米硅碳负极材料

   2024-09-12 42
核心提示:技术优点尺寸可控:通过调整烧结温度和时间,可以实现对荧光粉粒径的精细调控,满足不同应用需求。易于批量生产:该制备方法相对

近日韩国庆熙大学的Kap-Seung Yang研究员、Min-Sik Park研究员等人Carbon》上发表了题为“Facile synthesis of nano-si/graphite-carbon anode through microwave-induced carbothermal shock for lithium-ion batteries”的论文,提出了一种基于微波诱导碳热冲击技术的纳米硅/石墨-碳复合负极材料(n-Si@G-C)的简便合成方法,通过将纳米硅颗粒嵌入石墨并包覆无定形碳壳,以提升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快充性能。

【研究背景】

1.锂离子电池的需求增长: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的扩展,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需求增加,推动了对高效电池材料的研究。

2.硅基复合材料的潜力与挑战:硅基复合材料具有高理论容量(3580 mAh·g⁻¹)和丰富的储量,成为替代传统碳基负极材料(如石墨)的热门候选。然而,硅在合金化-去合金化过程中会发生显著的体积膨胀(约300%),导致材料结构退化和固体电解质界面膜(SEI)的不稳定。

3.解决方案探索:研究者尝试将纳米硅颗粒(n-Si)分散于导电基质中,以缓解体积变化,并保持电导性。然而,纳米硅的生产过程复杂且成本高,因此需要开发简便且具有成本效益的合成方法。

【研究方法】

1.微波诱导碳热冲击技术:研究人员通过微波诱导的碳热冲击,使微米级硅颗粒(m-Si)断裂为纳米级硅颗粒,并将其与石墨材料结合。

2.无定形碳壳的引入:在纳米硅颗粒表面使用煤焦油沥青形成一层无定形碳壳,该碳壳有助于防止硅颗粒与电解质的直接接触,并为材料提供导电通道。

3.材料表征和电化学测试:使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(FESEM)、透射电子显微镜(TEM)等技术表征复合材料的形貌,并通过电化学阻抗谱(EIS)测试其电化学性能。

图片


图1. 微波诱导碳热冲击合成n-Si@G-C复合材料的示意图


【研究结果】

1.电化学性能优异:在半电池和全电池测试中,n-Si@G-C复合材料表现出卓越的性能。其在0.05C倍率下具有500.8 mAh·g⁻¹的可逆容量,充电300次后保持71.3%的容量。

2.SEI膜稳定性和电导性增强:无定形碳壳的引入有效抑制了SEI膜的不稳定生长,并改善了材料的导电性能。

3.快充能力显著:在全电池测试中,n-Si@G-C负极表现出优异的快充能力,80%电荷状态(SOC)的充电时间缩短至10.1分钟。

【展望】

1.经济高效的合成方法:本研究提出了一种碳热冲击与微波诱导相结合的简便、可扩展且经济有效的合成方法。

2.未来应用前景:随着该技术的进一步优化,n-Si@G-C负极材料有望广泛应用于高能量密度和快速充电的锂离子电池,为电动汽车和储能设备的发展提供材料支持。

图片

赛因脉冲电闪蒸反应器FJH-2024A Plus

赛因新材料推出2024款先进的毫秒脉冲电闪蒸焦耳热反应器,自动化控制各种放电参数,可以将克级原料在1秒内最高升温到4000K,也可以实现几十分钟稳定的5000-8000K等离子体,可以在3000K内精确控制加热温度,可以毫秒控制放电达到3000K热冲击,为广大材料研究人员提供了一种新的纳米材料合成手段。


 
举报收藏 0打赏 0
 
更多>同类专利
推荐图文
推荐专利
点击排行